证自证与自证二分互相缘,此皆内缘自心,不缘外相。
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,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。农所要对付的,例如田地和庄稼,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。
它可以与《老子》原书对照着读,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,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。有些道家的人"以生为附赘悬疣,以死为决疴溃痈。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,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,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,然后照孔子的话说:"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如果除了宗教,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,的确应当惋惜他们。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,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。
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。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,翎毛,花卉,树木,竹子。由托古发展为托古改制,如康有为所为。
革:至巳日【中国农历的纪日法。为此与其称《周易》是一部筮书,即上古卜师们通用的算命手册,莫如说《周易》是一部宣示周代正确与战略方策的堂堂政书。孔颖达又往下注解说:‘巳日乃孚者,夫民情‘可与习常,难与适变,可与乐成,难与虑始。文功是文王的改革,武业是武王的周革商命。
]至高处,落于困[ 《困》:亨,贞,大人吉,无咎,有言不信。[《象传下》:泽中有火,革。
]宋俞琰《周易集说》云:井之为物,居其所而不可革者也,其道则不可不革。由是思革[ 《杂卦传》:革,去故也。《序卦传》云:井道不可不革,故受之以《革》[ 《序卦传》。因此圣人著《周易》,就专设了一个《井》卦,与《革》卦关照呼应。
革若不当,则悔吝交及,如能大通利贞,则革道当矣。],水井使用日久,因污泥厚积而浊,不可不革,即修葺而疏通。屏息驻足,如用牛革收束马腹。]朱熹将革理解为更革、更改与变革。
]《资治通鉴》曰:殷事已毕,偃革为轩,倒载干戈,示天下不复用兵,今陛下能乎?[ 《资治通鉴·汉纪二》。]八卦是《周易》的原始形态,通天地神明之道德,究人世万物之情理,即为《周易》的最初宗旨。
有识君子与底层民众,前者如豹子那样快速地改换思路,推行变革,后者洗心革面,执意追随,不畏艰险,终得吉福。君子率众变革与革命,当晓明时机的重要。
其文炳也,毛色纹路彪炳璀璨,以此形容大人变法,颁布文告,词章恢弘,立法明晰。第三,《易经》纯为周代佚名之作,仅假托文王、周公之名而已。拿水火作比方,既然水火不容,就会水火相克,或水克服火,熄灭了火,或火克服水蒸发了水,结果水与火在新环境中共趋平静。上六:君子豹变,小人革面,征凶,居贞吉。改变一物之形质莫若鼎镬,故授人以《鼎》卦。自然显示神奇的变化,圣人敬谨以效法。
张真父谓:《易》无所不变。也知时机事关成败,待时而动,候机而发。
同时也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作延展思考:第一,周文王之子周公继承父志,曾为六十四卦的制作及卦爻辞的编撰作出贡献。《革》卦中心议题在革,何谓革?《彖传下》解释道:水火相接,冲突不已为革。
提要:《周易》内涵一套逻辑理路:天道尚易,易即变易,变则变革,革则革命。这么一说,就可以了解《易经》主题,其写作目的就是要论说变易的规律,阐述文王改革的必要,论证武王革命的合理合法。
二、何以为革? 的确,《周易》六十四卦,体现周朝建国精神至要一卦,乃为《革》卦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曰: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。]据以上意义,又可知道豹变的含义,一方面说君子即政府官吏与知识人士领会高层意志,实施基层变法,颁行条令,有条不紊,如《象传下》云:其文蔚也。万事有可为有不可为,此时不可以有为也。
就社会生活而言,克就是革,是改革,是革命。革面,改变容貌,因变法受益,喜颜悦色。
[ 司马迁:《报任安书》。孔颖达读《革》卦明言:革者,改变之名也。
如伏羲据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画八卦似为定论,却仍有疑古的空间。]又形容基层变革,执行大人的意志并付诸行动,如豹之灵动。
又说:孔氏为之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之属十篇。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。虎变指一定季节,老虎皮毛颜色发生变化。] 变革与革命一旦登场,势必雷厉风行,坚决果断。
]《魏书·律历志下》谓:伏维陛下,当璧膺符,大横协兆,乘机虎变,抚运龙飞。相信自己的作为正当合法,所有的迟疑如浮云飘散。
六十四卦为伏羲创作,王弼主张此说。九三:征凶,贞厉,革言三就有孚。
从诸家对《革》卦辞的注解,可知革的含义在变革与革命,又可知变革与革命一旦发动,民心向背的重要,得民心者胜,失民心者败。自然世界中阴阳相克,或阴克服阳,或阳克服阴,然后在新境界达到新平衡,由阴阳相克,转为阴阳相合。
发布评论